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曲阜少昊陵六韵 明 · 于慎行
五言排律 押庚韵
白帝传遗迹,穷桑访故城。
丘陵何代筑,碑石几时倾。
凤纪金天岁,虹分华渚精。
人烟连圣里,鸟雀识官名。
落日荒原冷,悲风古木平。
祇令郯子国,百世溯宗盟。
郯城 清 · 厉鹗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出处:樊榭山房集卷第二
下邑郯子,寒朝脂我车。
亭犹倾盖旧,俗是问官馀。
烟舍凝微雪,风餐芼冻蔬。
饥时聊慰藉,行役意何如。
袁子正 其十四 西晋 · 袁准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四
案《礼·丧服》云:「为曾祖父母齐衰三月」,自天子至于士,一也。
祖周则曾祖大功,高祖小功,而云三月者,此通远祖之言也。
今有彭祖之寿,无名之祖存焉。
《尔雅》有来孙、云孙、仍孙、昆孙,有相及者故也。
十代之祖在堂,则不可以无服也。
郯子曰:「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非五代祖也。
蒯聩康叔自称曾孙,非四代之祖孙。
然则高远也无名之祖,希及之矣,故不复分别,而重言之也。
三月以著远祖之服,故齐衰以见高祖以上之服。
远祖尊,故以重服服之;
恩杀,故减其月数。
故举三月,则知其远祖;
称曾高,其服同也。
儒者或以为高祖无服五属之文,而云无服乎?
族祖祖父缌麻而曾祖三月(《通典》九十)
张平子 晋 · 羊秉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九
河间字平子南阳此县人也。
体德纯和,秉行孝友,加以俊才命世,英识秀建,崔子玉为之(下缺)造化高才玮艺,与神合契,君子以为褒然闻之风声。
至于仕乎史官,算二仪之数,研阴阳之理,□□日月,致巧浑仪,有极深探赜之思,数往知来之验,此崔生所以发德音也。
若夫好学博古,贯综谟籍:坟典丘索之流,经礼训诂之载,百家九流之辩,诗赋《雅》《颂》之辞,金匮玉板之奥,谶契图纬之文,音乐书画之艺,方技博奕之巧,自《洪范》、《彝伦》,以逮于若郯子之所习,介卢之所识者,网不该罗其情,原始要终;
故能学为人英,文为辞宗,绍羲和之显迹,系相如之遐风。
向若生于春秋之间,游乎阙里之堂,将同贯宰、贡,齐衡游、夏,岂值取足于身中、垂名于一涂哉!
是以先生恒屈于不知己,仕居下位,再为史官,而发应间之论;
时不容道,遂兴《思玄》之赋。
爰登侍中,则党言允谐,出相河间,则黎民时雍,庸渠限其所至哉!
若夫巡狩诰颂,所以敷陈主德,《二京》、《南都》,所以赞美畿辇者,与雅颂争流,英英乎其有味与。
若又造事属辞,因物兴(缺)下笔流藻,潜思发义,文无择辞,言必华丽,自属文之士,未有如先王之善选言者也。
南阳夏侯湛,自涉境以经于诸邑,每县咨其故老,访其先贤,有兆者表其墓,经坟者揖其魂。
涂出鲁阳,行次西鄂,眄狐山颂□英,历兹邑而怀天子。
暨路过茔域,止驾衢首,睹封树之萧条,观高碑之称美。
于是慨然永思,怆尔长怀。
若死者可起,吾其与归。
乃延邑宰而问之曰:「昔武王入殷,封比干之陇;
高祖经巍,酬信陵之墓:此圣贤之所以礼忠旌能,甄表明德也。
有可以优其胤嗣者,礼其在是,而世胄绝绍,支庶无闻。
于是乃剪其墟落,宠其宗人,使奉其四时,献其粢盛,遂纠集旧迹,摄载新怀,而书之碑侧,以阐美抒思焉。
其颂曰:
奕奕张生,秉德淑清。
研深综理,思俊才英。
实掌天地,幽赞神明。
冠曩兴美,倾汉流声。
匪唯天象,亦垂人文。
有炳其犹,有铄其新。
仰鉴遗籍,驰心哲人。
殊世投好,百载交神。
奉命南邦,行出尔涂。
□及隧首,辍驾前衢。
徘徊崇碑,逍遥故墟。
企仰网瞻,长怀焉如。
昔在先贤,唯德作友。
古而无死,愿言携手。
世则兹泯,道乃□□。
在珠咏隋,于璧称和。
戢宝无雕,人寿几何?
望兼京台,思逾俟河(《隶释》十九)
梅林颜宗之 宋末元初 · 丘葵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阳峰一别十馀载,今日南关始见君。
龟范马图俱寂寂,兽蹄鸟迹正纷纷。
官名已逸归郯子纪终须入汲坟。
造物无情余辈老,后生谁可托斯文。
渤海宾贡高元固先辈闽中相访云本国人写得斩蛇剑御沟水人生几何赋家(一本无家字)皆以金书列为屏障因而有赠 唐末至五代 · 徐夤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引用典故:刍荛 剡子遭孔圣 繇馀讽秦
折桂何年下月中,闽山来问我雕虫。
肯销金翠书屏上,谁把刍荛过日东。
郯子昔时遭孔圣,繇余往代讽秦宫。
嗟嗟大国金门士,几个人能振素风。
代侄用辰谢乡举启(一) 南宋 · 刘宰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三五、《漫塘集》卷一六
西周之制,犹昧指归;
贡北府之英,忽尘首选。
矧惟同产,亦预偕升。
非大贤曲赐于包荒,则小子曷由而并进。
粤自三代之泽既斩,而六官之书不传。
重以始皇疾恶特甚,而焚灭无馀;
孝武渎乱是云,而排弃弗录。
虽《七略》总序,仅见取于刘歆
而六国阴谋,未释疑于何氏。
以至郑众之博而莫明书礼之异,贾陆之通而未知乡遂之分。
天之未丧斯文,要必有待;
后之一遇大圣,乃可举行。
雅尚此书,亶惟昭代。
学省与六经而并列,举场惟三礼之独优。
熙宁大臣,谓以之而致君;
元丰圣人,亦因之而定制。
由此选者,厥惟艰哉。
非如郯子之对叔孙,深明龙凤之纪;
又若蔡墨之答魏献,详推社稷之臣。
岂足陈作者之前,而遂玷袖然之举。
如某者月评素下,天分不高。
学礼于过庭,蚤承慈训;
倚门而望汝,久负心期。
盖屡困于点头,未免失于交臂。
论秀而升之学,虽尝居阖郡之先;
观光而宾于王,乃不预造廷之数。
栖迟三载,俯仰一廛。
久冥心于虫臂鼠肝,岂过计于鸡口牛后
忽闻芝诏,又下棘闱
郭隗登台,已独先于群彦;
季方为弟,亦滥缀于后陈。
人谓为荣,己独知愧。
所自喜者,盖亦有之。
疾痛呻吟,内宽病母之意;
尘埃奔走,外纾严父之怀。
兹盖伏遇某官以冰清玉洁之姿,富川纳山藏之量。
词源浩浩,笔阵翩翩。
双凫之飞,已推县最;
一鹗之上,盍践朝行。
犹尔低回,翻然外补。
江山佳处,已不孤欧文忠之诗;
风月平分,更可续苏长公之句。
鼎来别乘,适启贡闱。
既补周乡老之献书,更参汉郡守之劝驾。
以致樗散,亦预甄收。
某敢不勉所未能,期于有用。
秋风浩荡,已同雁序之飞;
春浪和融,更借龙门之便。
过此以往,未知所裁。
句容县重建县学记 南宋 · 刘宰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四六、《漫塘集》卷二三、弘治《句容县志》卷九、《句容金石记》卷五
奉议郎古括吴君淇来宰句容,当军事方殷军须旁午之时,能内事拊摩以不失圣天子爱养元元之心,外谨供亿以不违贤方伯绥靖边方之略。
既内外两尽,上下交孚,田里晏然,弦歌有裕,深惟观民设教,王政所先,化民成俗,令长之事。
而是邑也,厥田惟下,厥赋中,以下田供中赋,故其民勤,其用俭;
惟勤惟俭,不见异物而迁焉,故其俗最近古,易以入德。
而望是邑者,三茅之山,峰峦回环,竹树深密,有泉石之胜而无岩崖溪谷之险,隐君子之所宜居。
相传以为秦之乱,氏兄弟实居之,若武陵源然。
其居之安,遂往而不反。
而诞者乘之,以为于此升仙焉,使闻者遐想,至者企慕,庶乎辽东之去有时而归,缑山之会有时而复,幸旦暮遇之,则九酝之觞可得而饮,五百岁之可得而食,驾鹤骖鸾可腾跃而上也。
而理卒无是,则始愧其诞,忧其穷,窃取屈平《九歌》司命名篇之意以名其山之隐君子,以为仙驾虽不可望,而死生祸福之在人,容有可得而转移者。
盖昔吾山之隐君子在天之灵实司之,使世之贪生而畏死、惧祸而邀福者争趋之,以庶乎久生而无祸。
而理复无是,则又窘于说之穷,愧其诞之觉,并缘传记所载吾夫子问礼老聃之事,肖土木像二名。
其倨傲鲜腆者为老聃,而以其谦以自牧者为夫子,曰:老聃吾师,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庶几夫知敬吾夫子者必知敬其师,知敬其师者必知信其徒之说。
不知老聃以清净冲默为道,岂诞者所能师
夫子既圣不居,不耻下问,傥以所尝问为,则问官名于郯子,问每事于太庙,彼外裔之长、骏奔走执豆笾之人皆乎?
故为前之二说则自诬其山之隐君子,为后之说则不惟厚诬吾夫子,并与其所自以为师之老聃诬之,其诞可胜诛乎!
虽然,为是说者东西南北之人,非吾邑之人也。
彼其以诞承诞,以愚诈愚,而吾邑之俗近古而易以入德者自若也。
然则兴学以道之,以正人心,息邪说,闲先圣之道,非贤令长事乎?
君于是撙县费之浮,计学廪之羡,益之以邑人之愿助,市材之美,诹工之良,涓日之吉,撤旧宇一新之。
殿陛邃严,俨王者之制;
堂庑广修,放侯泮之规。
宸章有殿,先哲有祠,而士知所尊;
校文有厅,肄业有斋,而士知所勉。
下至庖湢积贮之所、仆隶之舍,各称其安。
总之为屋六十,而墙之袤丈者百。
经始于绍定庚寅季秋之朔,阅十有六月乃成。
计米以石厥费凡四百有五十,钱以缗凡三千八百有四十,工以日凡万有一千二百。
公不告匮,盖以均节有道;
私不告劳,盖以劳来有方。
既成,属余记其事。
余惟君之此举所关者大,不但为子衿城阙而已。
方绪次颠末,君复以书来言:「古之学者必至大学而后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余故以『明德』名堂而手书以揭之,子盍为我申言其义」。
某惟明德在人,天所均赋,而学以明之,自致知始。
夫苟致其知矣,则是非明辨,而异端可得惑乎?
知至而后意诚心正,则无妄念、无邪思,而凭虚御风等说可得入乎?
由是而身,则视听言动罔不由礼,安有自放于礼法之外?
由是而家齐,则家人父子各尽其道,安有自绝于伦类之间?
又由是而推之以治国平天下,则尧、舜、禹、汤、文、武所以为克明其德,反是则周穆、秦皇、汉武所以为耄荒而不可救药也。
君曰:「然,此固吾党之士不待告而知者。
虽然,是道也,岂吾党所得私哉,当刻之石,以正诞者之罪,为愚者砭云」。
周礼正义序 唐 · 贾公彦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四
夫天育蒸民。
无主则乱。
立君治乱。
事资贤辅。
但天皇地皇之日。
无事安民。
降自燧皇。
方有臣矣。
是以易通卦验云。
天地成位。
君臣道生。
君有五期。
辅有三名。
注云。
三名。
公卿大夫。
又云。
燧皇始出。
握机矩表计。
寘其刻日。
苍牙通灵。
昌之成。
孔演命。
明道经。
注云。
拒燧皇谓人皇。
在伏羲前。
风姓。
始王天下者。
斗机云。
所谓人皇九头。
兄弟九人。
别长九州者也。
是政教君臣。
起自人皇之世。
至伏羲因之。
故文耀钩云。
伏羲作易名官者也。
又案论语撰考云。
黄帝受地形象天文以制官。
伏羲以前。
虽有三名。
未必具立官位。
黄帝名位乃具。
是以春秋纬命历序云。
有九头纪时有臣。
无官位尊卑之别。
燧皇伏羲既有官。
则其间九皇六十四民有官明矣。
但无文字以知其官号也。
按左传昭十七年云。
秋。
郯子来朝。
公与之宴。
昭子问焉。
曰。
少皞氏以鸟名官。
何故也。
杜氏注云。
少皞金天氏
黄帝之子。
已姓之祖也。
郯子曰。
吾祖也。
我知之。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
故为云师而云名。
注云。
黄帝轩辕氏
姬姓之祖也。
黄帝受命有云瑞。
故以云纪事。
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
缙云氏盖其一官也。
炎帝氏以火纪。
故为火师而火名。
注云。
炎帝神农氏
姜姓之祖也。
亦有火瑞。
以火纪事。
名百官也。
共工氏以水纪。
故为水师而水名。
注云。
共工以诸侯霸有九州者。
在神农前太皞后。
亦受水瑞
以水名官也。
太皞氏以龙纪。
故为龙师而龙名。
注云。
太皞伏羲氏
风姓之祖也。
有龙瑞。
故以龙命官也。
高祖少皞挚之立也。
凤鸟适至。
故纪于鸟。
故为鸟师而鸟名。
又云。
凤鸟氏历正之类。
又以五鸟五鸠九扈五雉
并为官长。
亦皆有属官。
但无文以言之。
若然。
则自上以来。
所云官者。
皆是官长。
故皆云师以目之。
又云。
颛顼以来。
不能纪远。
乃纪于近。
是以少皞以前。
天下之号象其德。
百官之号象其徵。
颛顼以来。
天下之号因其地。
百官之号因其事。
事即司徒司马之类是也。
若然。
少皞氏言祝鸠氏为司徒者。
本名祝鸠
言司徒者。
以后代官况之。
少皞上官数。
略如上说。
颛顼及尧官数。
虽无明说。
可略而言之矣。
按昭二十九年。
魏献子曰。
社稷五祀。
谁氏之五官。
蔡墨对曰。
少皞氏有四叔。
曰重曰该曰修曰熙。
实能金木及水。
使重为勾芒。
该为蓐收。
修及熙为元冥。
世不失职。
遂济穷桑。
此其三祀也。
注云。
穷桑。
少皞之号也。
颛顼氏有子曰犁。
祝融
共工氏有子曰勾龙。
为后土。
此其二祀也。
后土为社稷。
田正也。
烈山氏之子曰柱。
为稷。
自夏以上祀之。
周弃亦为稷。
自商以来祀之。
故外传犁为高辛氏之火正。
此皆颛顼时之官也。
按郑语云。
重犁为高辛氏火正。
故尧典注。
高辛氏之世。
命重为南正司天
犁为火正司地。
以高辛与颛顼相继无隔。
故重犁事颛顼
又事高辛。
若稷契与禹事尧又事舜。
是以昭十七年。
服注颛顼之下云。
春官为木正。
夏官为火正。
秋官为金正。
冬官水正
中官土正
高辛氏因之。
故传云遂济穷桑。
穷桑颛顼所居。
是度颛顼至高辛也。
若然。
高辛氏之官。
唯有重犁及春之木正之等。
不见更有馀官也。
至于尧舜
官号稍改。
楚语云。
尧复育重犁之后。
重犁之后。
羲和也。
是以尧典云。
乃命羲和
注云。
高辛之世。
命重为南正司天
犁为火正司地。
尧育重犁之后。
羲氏和氏之子贤者。
使掌旧职。
天地之官。
亦纪于近。
命以民事。
其时官名盖曰稷司徒
天官稷也。
地官司徒也。
又云。
分命羲仲
申命羲叔
分命和仲
申命和叔
使分主四方。
注。
仲叔羲和之子。
尧既分阴阳四时。
又命四子为之官。
掌四时者字曰仲叔
则掌天地者其曰伯乎。
是有六官
案下驩兜共工
注。
共工水官也。
至下舜求百揆。
禹让稷契暨咎繇
帝曰弃。
黎民阻饥。
后稷播时百谷。
注。
也。
初尧天官
又云。
帝曰契。
百姓不亲。
汝作司徒
又云。
帝曰咎繇
作士
此三官是尧时事。
舜因禹让。
述其前功。
下文云。
舜命伯夷秩宗
舜时官也。
以先后参之。
唯无夏官之名。
以馀官约之。
夏传云司马在前。
又后代况之。
羲叔夏官
是司马也。
故分命仲叔注云。
官名。
盖春为秩宗
夏为司马。
秋为士。
冬为共工
司徒
六官之名见也。
郑元分阴阳为四时者。
非谓时无四时官。
始分阴阳为四时。
但分高辛时重犁之天地官
使兼主四时耳。
而云仲叔
故云掌天地者其曰伯乎。
若然。
尧典云。
伯禹司空
四时官不数之者。
郑云
初尧冬官共工
舜举治水。
尧知其有圣德必成功。
故改命司空
以官名宠异之。
非常官也。
至禹登百秩之任。
司空之职。
共工与虞。
故曰垂作共工
益作朕虞是也。
按尧典又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
郑注
尧末时。
羲和之子皆死。
庶绩多阙而官废。
当此之时。
驩兜共工
更相荐举。
下又
帝曰四岳。
汤汤洪水。
有能俾乂。
郑云
四岳四时之官。
主四岳之事。
羲和之时。
主四岳者谓之四伯
至其死。
分岳事置八伯。
皆王官。
其八伯。
驩兜共工放齐𩨬四人而已。
其馀四人。
无文可知。
按周官
唐虞稽古。
建官惟百。
内有百揆四岳。
则四岳之外。
更有百揆之官者。
但尧初天官
至尧试舜天官之任。
谓之百揆。
即真之后。
为之。
天官也。
尚书
惟元祀巡狩四岳八伯。
舜格文祖之年。
尧始以羲和六卿
春夏秋冬者并掌方岳之事。
是为四岳。
出则为伯。
其后稍死。
驩兜共工求代。
乃置八伯。
元祀者。
除尧丧。
即真之年。
九州言八伯者。
据畿外八州。
郑云
畿内不置伯。
乡遂之吏主之。
按明堂位
有虞氏官五十。
夏后氏官百。
殷二百。
周三百。
郑注
有虞氏官盖六十。
夏百二十。
殷二百四十。
周三百六十。
不得如此记也。
昏义
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郑云
盖夏制依此差限。
故不从记文。
但虞官六十。
唐则未闻。
尧舜道同。
或皆六十。
并属官言之。
则皆有百。
成王周官
唐虞建官惟百也。
若然。
高阳以前。
官名略言于上。
至于帝喾官号。
略依高阳
不可具悉。
其唐虞之官。
惟四岳百揆与六卿
又尧典有典乐纳言之职。
至于馀官。
未闻其号。
夏官百有二十。
公卿大夫元士。
具列其数。
殷官二百四十。
虽未具显。
案下曲礼
六大五官六府六工之等。
郑皆殷法。
至于属官之号。
亦蔑焉。
案昏义
三公九卿者。
六卿三孤而言九。
三公又下兼六卿
故书传
司徒公司马公司空公各兼二卿。
按顾命。
太保冢宰
毕公领司马。
毛公司空
别有芮伯司徒
宗伯
卫侯为司寇
周时三公
各兼一卿之职。
与古异矣。
但周监二代。
郁郁乎文。
所以象天立官。
而官益备。
此则官号沿革。
粗而言也。
议拜君亲状 唐 · 释元范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八
沙门元范。敢致状于中台王公侯伯偫僚等。
元范虽不班预议例。而窃有所闻。
前古大德庐山法师。遭时数运。
遂造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理致幽微。
问答元妙。将欲简白。
乍寻难晓。今略述内外典记
明證不敬之理。谨以状上。
请惩应拜之议也。夫天虽至元。
必著日月之明。地虽至寂。
必固山川之化。圣者虽声通冥运。
亦必假贤俊蕃辅。子于百姓者也。
君既使臣以礼。臣须事君以忠。
若不廷争于未然。则恐机发于已矣。
但佛法是区域之外。逾四大之尊。
超寰宇之表。越在三之义。
唱无缘之慈。宏不言之化。
冥功潜运。故曰沐而悠渐。
但中庸之人。以为无益者。
良不悟其所舍也。故先朝圣教序云。
阴阳之妙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佛道崇虚。乘幽控寂。
宏济万品。典御十方者乎。
今既慧日潜晖。像教冥运。
法和敬。非僧而谁。
故佛告信相菩萨曰。我说三宝。
唯是一体。无有别
斯像法传持。当于是矣。
若阿恕伽之礼小僧。谕邪臣以贸众首。
岂非体道之可尚乎。今欲令僧尼鞠躬于礼仪。
劬劳于拜揖。是致佛以拜人。
非人者以奉法。如弁舄翻加于首足。
实回换惑乱之甚矣。且王有常不臣者三。
暂不臣者五。不名者四。
不臣者一。尚书曰。
虞宾在位。舜不臣
诗曰。有客有客。
亦白其马。此承二王之后。
帝者尚所不臣。况僧当大圣之允。
奚足致敬君主。国之宾序。
胡豫失仪。而以不轻礼于四众。
用配敬于一人。此盖菩萨比邱。
情亡物我。况今尊卑位别。
殊非媲偶。又举净名而取稽首。
知法而招恭敬。昔函丈于新学。
不观机而授药。以中忘此意。
宗半字焉。既宴寂于正念。
发宿生而示悟。还得本心。
崇满字矣。于是以亡稽首。
无想接足。乃混缁素于一时。
泯性相于万古。斯并大士权诚。
未可小机普准。故涅槃经云。
我为菩萨说如此偈。今以声闻持戒腊之至。
执威仪之切。非以重傲慢悖君亲。
良欲崇国家利臣人者也。又顺正理论云。
诸天神众不敢希求受五戒者礼。如国君主亦不求比邱礼拜。
以惧损功德及寿命。故今欲行之以周孔之教。
抑之以从俗之礼。窃为仁者不取也。
又僧尼族非蕃类。性简戎蛮。
禀中国而法四夷。承剔割而绍三宝。
据其教则有拜君亲为损。修其法以资家国有益。
恐匿圣言。祸钟自犯。
四分律云。使恭敬耆年不应礼拜白衣者。
正以弗縻于爵禄。异俗网于典诲矣。
王制曰。宗庙有不顺者黜以爵。
山川有神祇而不举者削以地。况僧尼索鬼神之敬。
反父母之礼。若使正教沦胥。
于是污鄙。恐神明所不交泰。
福庆所不流润。灾害几生。
祸乱几作。而含灵废成俗之化。
冑子阙启蒙之训。率土臣人。
顺风载靡。不可自新于师戒。
有助国于教化者也。梵网经云。
不拜君亲。鬼神明矣。
且濡沾不拜。为容节之失。
矧乃割截非束带之仪。瞢削无稽首之饰。
于庠序之风范。朝宰之变怪也。
佛是绝域异俗之化。靡中和顺动之气。
存亡之际。实寄于人矣。
大传曰。正朔所不加。
即君子所不臣。未若福其所训。
利其所禀。便其劳动而用之。
乘其利安而事之。故得百姓之欢心。
即一人有庆者也。又介冑不拜。
虑折其威。师帝不臣。
恐损其道。况衣忍铠。
祖甲。伏龙怖以袈裟。
慑魔威于抖擞。逃隶出家。
王亲降礼。波离入道。
父王致拜。故知道在则贵。
不以人为轻重。是以道破宏人。
人盖宏道者信矣。今遗法所以付于王者。
委护持仗流通也。以四众之微弱。
恐三宝之废坏。藉王者以威伏。
假王者以势逼。今使摄衣屈膝。
握拳稽颡。则连河之化。
于兹阙矣。诗云。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
僧等战战兢兢。诚惶诚恐。
惧亏遗教之本意。辱同功之法服。
一拜之劳。不必加众僧之损。
一拜之敬。不必加万乘之尊。
顷僧等孜孜而不安其业者。非所以苟为庸庸之躯。
深存靡靡之化矣。恐焕然之美。
无润色于盛代。异国之求。
岂闻于当今者欤。必以经像为芜秽。
不足以崇仰。僧尼为臭腐。
不足为福田。睹教籍者目焦。
修揖拜者变伛。袭缁服则转筋。
谈典礼而齿龋。于是嫌而弃之。
天竺之风。畅中华之礼。
以万物为更始。策三大而自新。
则取善之基。徒使修立。
不若隔教网于区外。改容仪于物表。
臣而子之。足尽忠孝之节也。
即如史传不必为长夜。经子未必为太阳。
司成虽学而无倦。犹将阙焉于大训。
况助国之美。无闻乱矣。
不繁禁而获安。不革情而得志。
文王至圣也。犹学于虢叔
孔子至明也。尚师于郯子
王者至尊也。犹父事三老。
兄事五更。及其释奠。
躬执爵而跪之曰。穆穆焉。
恂恂焉。虽至孝之事严亲。
罔以加也。是以大易蛊爻不事王侯。
大礼儒行不臣天子。故知道以贵之为贵。
不以轻贬为轻。伏想僚寀。
谈诮正士。为之蠹害。
将生螟蟘。而议为拜者。
非朝廷之上策也。原夫正法西基。
迄于兹日。已过千载。
有太平焉。自大教东流。
方七百岁。虽历变市朝。
隆之莫替。其中圣主贤臣。
计馀可数。未尝拘检意况。
铣削僧尼。信知阔达之资。
为日久矣。间者有执权少主
谋篡微君。私佞自媚。
陷坠家国。又一二蕃小。
雄雌互举。虽暂诛除。
寻革前弊。夫若此者。
可以攘袂鼓肘。怒目切齿。
大视而叱之。岂不忠烈之壮观也。
今我大唐应九五之期。四三皇之位。
八纮共轨。四海同文。
百辟守法度于有司。三宝畅微言于汲引。
则道俗资勋。家国延祚
可不盛欤。可不盛欤。
敕以宋朝暂革此风。少选还遵旧贯。
良为爽其恒情。议在不失常理。
幸俨而思之。宏而护之。
家国之政若隆。忠孝之诚必著。
冥功潜润。根条槃蔚。
好爵自縻。禄秩优宠。
华萼继允。绪荣。
福庆之内资。思宏益而外护。
岂不居生勿坠。常保胜期者欤。
今谨疏内外典礼。请循照察。
沙门释范敬白。龙朔二年五月五日上。
益州夫子庙670年 初唐 · 王勃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八十三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
述夫帝车南指。遁七曜于中阶
华盖西临。藏五云于太甲
虽复星辰荡越。三元之轨躅可寻。
雷雨沸腾。六气之经纶有序。
然则抚铜浑而观变化。则万象之动不足多也。
握瑶镜而临事业。则万机之凑不足大也。
故知功有所服。龟龙不能谢鳞介之尊。
器有所归。江汉不能窃朝宗之柄。
是以朱阳登而九有照。紫泉清而万物睹。
粤若皇灵草昧。风骊受河洛之图。
帝象权舆。云凤锡乾坤之瑞。
高辛尧舜氏没。大夏殷周氏作。
达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衣冠度律。随鼎器而重光。
玉帛讴歌。反宗禋而大备。
洎乎三川失御。九服蒙尘。
俎豆丧而王泽竭。钟鼓衰而颂声寝。
召陵高会。诸侯轻汉水之威。
践土同盟。天子窘河阳之召。
三微制度。乘战道而横流。
千载英华。与王风而扫地。
大业不可以终丧。彝伦不可以遂绝。
由是山河眹兆。素王开受命之符。
天地氤氲。元圣举乘时之策。
兴九围之废典。振六合之颓纲。
有道存焉。斯文备矣。
夫子姓孔氏。讳邱
字仲尼鲁国邹人也。
帝天乙之灵苗宋微子之洪绪。
自元禽剪。俘宝玉于南巢。
白马朝周。载旌旗于北面。
五迁神器。琮璜高列帝之荣。
三命雄图。钟鼎冠承家之礼。
商邱诞睿。下属于防山。
泗水载灵。遥驰于汶上
礼乐由其委输。人仪所以来苏。
排祸乱而搆乾元。扫荒屯而树真宰
圣人之大业也。若乃承百王之丕运。
总千圣之殊姿。人灵昭有作之期。
岳渎降非常之表。珠衡玉斗。
徵象纬于天经。虎踞龙蹲。
集风云于地纪。亦犹三阶瞰月。
恒星知太紫之宫。八柱冲霄。
偫岭辨中黄之宅。圣人之至象也。
若乃顺时而动。用晦而明。
纡圣哲于常师。混波流于下问。
太阳亭午。收爝火于丹衡。
沧浪浮天。控涓涔于翠渚。
西周捧袂。仙公留紫气之书。
东海抠衣。郯子叙青云之秩。
接舆非圣。询去就于狂歌。
童子何知。屈炎凉于诡问
圣人之降迹也。若乃参神揆训。
道和倪。辱太白于中都
绊乘黄于下邑。湛无为之迹而众务同并。
驰不言之化而偫方取则。虽复霓旌羽旆。
齐人张夹谷之威。八佾三雍。
桓氏逼公宫之制。洎乎历阶而进。
宣武备而斩俳优。推义而行。
刑书而诛正卯。用能使四方知罪。
争归旧好之田。三家变色。
愿执陪臣之礼。圣人之成务也。
若乃乘机动用。历聘栖遑。
神经幽显。志大宇宙。
东西南北。推心于暴乱之朝。
恭俭温良。授手于危亡之国。
道之将行也命。道之将废也命。
归齐去鲁。发浩叹于衰周。
厄宋围陈。奏悲歌于下蔡
圣人之救时也。若乃筐篚六艺。
笙簧五典。折旋洙泗之间。
探赜唐虞之际。三千弟子
攀睿化而升堂。七十门人。
奉洪规而入室。从周定礼。
宪章知损益之源。反鲁裁诗。
雅颂得弦歌之旨。备物而存道。
下学而上达。援神叙教。
降赤制于南宫。运斗陈经。
动元符于北洛。圣人之立教也。
若乃观象设教。法三百八十四爻四十有九。
穷神知化。应万一千二百五十策五十有五。
成变化而行鬼神。观阴阳而倚天地。
以鼓天下之动。以定天下之疑。
索众妙于重元。纂偫微于太素。
圣人之赞易也。若乃灵襟不测。
睿视无涯。石砮昭集隼之庭。
土缶验羵羊之井。稽山南望。
识皓骨于封禺。蠡泽东浮。
考丹萍于梦渚。麟图鉴远。
金编题佐汉之符。凤德钩深。
玉策筮亡秦之兆。圣人之观化也。
时义远矣。能事毕矣。
然后拂衣方外。脱屣人间。
奠楹兴夕梦之灾。负杖起晨歌之迹。
挠虹梁于大厦。物莫能宗。
日观于鲁邱。吾将安仰。
明均两曜。不能迁代谢之期。
序合四时。不能革盈虚之数。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为而不有。用九五而长驱。
成而勿居。云霓而高视。
圣人之应化也。自四教远而微言绝。
十哲丧而大义乖。九师争大易之门。
五传列春秋之辐。六体分于楚晋。
四始派于齐韩。淹中之妙键不追。
稷下之高风代起。百家腾跃。
攀户牖而同归。万匹驱驰。
仰陶钧而共贯。犹使丝簧金石。
长悬阙里之堂。荆棘蓬蒿。
不入昌平之墓。圣人之遗风也。
导扬十圣。光被六虚。
乘素履而保安贞。垂黄裳而获元吉
故能贵而无位。履端于太极之初。
高而无名。布政于皇王之首。
千秋所不能易。百代所不能移。
万乘资以兴衰。四海由其轻重。
虽复质文交映。瞻礿祀而长存。
金火递迁。奉琴书而罔绝。
盖易曰。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又云。
圣人以神道设教。而万物服焉。
岂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夫。国家袭宇宙之淳精。
据明灵之宝位。高祖武皇帝以黄旗问罪。
杖金策以劳华夷。太宗文皇帝以朱翟承天。
穆玉衡而正区宇。皇上宣祖宗之累洽。
奉文武之重光。稽历数而坐明堂。
陈礼容而谒太庙。八神齐飨。
停旒太史之宫。六辩同和。
驻跸华胥之野。文物隐地。
声名动天。乐繁九俗。
礼盛三古。冠带混并之所。
书轨八纮。闾阎兼匝之乡。
烟火四极。竭河追日
夸父力尽于楹间。越海陵山。
竖亥涂穷于庑下。薰腴广被。
景贶潜周。乾象著而常文清。
坤灵滋而众宝用。溢金膏于紫洞。
雨露均华。栖玉烛于元都。
风雷顺轨。丹蓂翠菌
藻绘轩庭。凤彩龙姿。
激扬池籞。殊徵肸蚃。
不召而自至。茂祉昭彰。
无幽而不洽。虽复帝臣南面。
降衢室而无为。岱畎东临。
陟名山而有事。灵命不可以辞也。
大典不可以推也。由是六戎宵警。
横紫殿而摐金。五校晨驱。
蹴玄云而喷玉。星罗海运。
镇川渟。登碧墠而会神祗。
御元坛而礼天地。金箱玉册。
益睿算于无疆。玳检银绳。
著灵机于不竭。功既成矣。
道既贞矣。历先王之旧国。
怀列圣之遗尘。翔赤骥而下云亭
吟翠虬而望邹鲁。泗滨休驾。
杳疑汾水之阳。尼岫凝銮。
暂似峒山之典。乃下诏曰。
可追赠太师。托盐梅于异代。
鼎路生光。寄舟楫于同时。
泉涂改照。咸亨元年
又下诏曰。宣尼有纵自天。
体膺上哲。合两仪之简易。
为亿载之师表。顾唯寝庙。
义在钦崇。如闻诸州县孔子堂及学馆有破坏。
并向来未造。生徒无肄业之所。
先师阙奠祭之仪。久致飘零。
深非敬本。宜令诸州县官司。
速加营葺。成都县学庙堂者。
大唐龙朔三年乡人之所建也。尔其州分化鸟。
境属蹲鸱。萦锦室于中区
铜梁于古地。玉轮斜界。
神龙蟠沮泽之云。石镜遥临。
宝马蹀禺山之影。天帝会昌之国。
上照乾维。英灵秀出之乡。
傍清地络。庠序由其纠合。
缨弁所以会同。文翁之景化不渝。
智士之风猷自远。于是双川旧老。
攀帝奖而翘心。三蜀名儒。
想成均而变色。探周规于旧宅。
询汉制于新都。开基于四会之躔。
授矩于三农之隙。土阶无级。
就击壤于新欢。茅茨不剪。
易层巢于故事。庄坛文杏。
即架椽栾。夹谷幽兰。
爰疏户牖。仪形莞尔。
似闻沂水之歌。列侍訚如。
若奉农山之对。缁帷晓辟。
横绀带于西河。绛帐宵悬。
聚青衿于北海。虽秋礼诗之化。
已洽于齐人。而宣风观俗之规。
实归于上宰银青光禄大夫谯国公讳崇义
大武皇帝之支孙。河间大王之长子。
秋九月。振玉贙于唐邱。
宝算干龄。跃璇虬于太渚。
我国家灵命东朝抗裘冕之尊。
宗子维城。南面袭轩裳之重。
析元元之允绪。拥朱虚之禄位。
拜玉节于秦京。辉金章于蜀郡
元机应物。潜消水怪之灾。
丹笔申冤。俯绝山精之讼。
魏文侯之拥彗。道在而谦尊。
董相国之垂帷。风行而俗易。
司马宇文公讳纯河南洛阳人也。
皇根帝绪。列五鼎于三朝。
青琐丹梯。跨千寻于十纪。
仲举澄清之辔。未极夷涂。
士元卿相之材。先登上佐
冰壶精鉴。遥清玉垒之郊。
霜镜悬明。下映金城之域。
县令柳公讳明。字太易
河东人也。梁岳之英。
长河之灵。沐云汉之精粹。
天衢之元亨。旌旗赫奕于中古。
圭组陆离于下叶。凤岩抽律。
擢层秀于龙门。骊穴腾姿。
吐荣光于贝阙。自朱丝就列。
光膺宰之荣。墨绶驰芬。
高践郎官之右。仙凫旦举。
影入铜章。乳翟朝飞。
声含玉轸。临邛位。
自高文雅之庭。彭泽宾门
犹主壶觞之境。旷怀足以御物。
长策足以服人。重泉之惠训大行。
单父之讴谣遂远。犹为夏弦春诵。
俗化之枢机。西序东胶。
政刑之根本。上只朝宪
下奉藩维。爰搜复庙之仪。
载阐重櫩之制。三门四表。
焕矣惟新。上哲师宗。
肃焉如在。将使圆冠方领
再行邹鲁之风。锐气英声。
一变賨渝之俗。于是侍郎幽思。
摛凤藻于瑰材。丞相高材。
排龙姿于璧沼。遗荣处士
开帘诠孝悌之机。颂德贤臣。
持节听中和之乐。其为政也可久。
其为志也可大。方当变化台极。
仪刑万宇。岂徒偃仰听事。
风教一同而已哉。勃幼乏逸才。
少有奇志。虚舟独泛。
乘学海之波澜。直辔高驱。
践词场之阃阈。观质文之否泰众矣。
考圣贤之去就多矣。自生人以来。
未有如夫子者也。嗟乎。
今古代绝。江湖路远。
恨不亲承妙旨。摄齐于游夏之间。
奉德音。攘袂于天人之际。
声名而永悼。瞻栋宇而长怀。
呜呼哀哉。敢为铭曰。
五帝既没。三王不归。
天地震动。阴阳乱飞。
山崩海竭。月缺星围。
礼乐无主。宗禋遂微(其一)
大哉神圣。与时回薄。
应运而生。继天而作。
龙跃浩荡。鹏飞寥廓。
奄有人宗。遂荒天爵(其二)
尼山降彩。泗滨腾气。
志匡六合。神经万类。
夹谷登庸。中都历试。
睿情贯一。元猷绝四(其三)
栖遑教迹。寂寞河图。
违齐出宋。历楚辞吴。
风衰俗坏。礼去朝
麟书巳卷。凤德终孤(其四)
杳杳灵命。茫茫天秩。
吾道难行。斯文易失。
式宣六艺。裁成四术。
虚往实归。外堂内室(其五)
邈矣能仁。悠哉化主。
力制偫辟。权倾终古。
陆离彩粲。蝉联茅土。
涉海轻河。登山小鲁(其六)
皇家载造。神风四极。
检玉题祥。绳金署德。
聿怀圣迹。同享天则。
乃眷台庭。爰升衮职(其七)
玉津同派。金堤茂版。
智士高风。文翁泽远。
氓淳壤沃。声和俗愿。
载启仁祠。遂光儒苑(其八)
沈沈壶奥。肃肃扃除。
灵仪若在。列配如初。
新市密。古坛疏。
楹疑置奠。壁似藏书(其九)
泛泛寰中。悠悠天下。
徇名则众。知音盖寡。
碝石参琼。迷风乱雅。
仲尼既没。夫何为者(其十)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675年 初唐 · 杨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二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法象莫大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备物致用。莫大乎圣人。
夫子讳某。字仲尼
鲁国邹人也。龟龙负谶。
帝鸿驱八翼之轩。鱼鸟呈文。
天乙降三分之璧。五十二战。
权舆骤帝之基。二十七征。
草昧驰王之业。平域中之祸乱。
扫天下之虔刘。以盛德大业之尊。
当开阶立隧之重。及其山崩海竭。
日薄星回。历数不还。
讴谣遂远。元子宾周而建国。
二王之车服可寻。上卿翼宋而承家。
三命之衣冠再袭。是故阴阳混合。
泄符瑞于平乡。宇宙氤氲。
洒休徵于阙里。龙准而龟背。
月角而雷声。有轩帝之殊姿。
殷王之异表。山开遁甲。
尼邱落于紫垣。星掌巫咸
钩钤坠于苍陆。净光童子。
来游姬旦之郊。乾象明灵。
下俯庖牺之国。十五而志学。
三十而有成。申下问于伯阳
屈帝师郯子。天为木铎。
九州知发号之期。吾岂匏瓜
一国有来苏之望。尝登委吏
稍践中都。天下可临。
诸侯取则。以之礼而国定。
司空之官以成礼。以之义而国平。
司寇之官以成义。掌山林于夏典
物得其生。听狱讼于秋官
人忘其死。大夫乱法。
仍行两观之诛。陪臣执权。
即问三雍之罪。强公室。
弱私家。叙君臣。
明长幼。用能使牺牲秬鬯。
不登阛阓之庭。羽戟旌旄。
不列坛场之位。当斯时也。
三光薄蚀。九土分崩。
夷狄有君。中华无礼。
周京赫赫。成康之至教蔑闻。
鲁国岩岩。贤圣之馀风巳坠。
河图未出。吾道不行。
周流八方。经营四海。
治乱运也。穷通命也。
天下之至圣。仍逢盗蹠之军。
仗天下之至和。犹有匡人之逼。
德生于我。天命而何忧。
文不在兹。临大难而无惧。
使仁者必信。安有伯夷
使智者必行。安有王子。
岂三千击水。牛蹄不能鼓横海之鳞。
九万抟风。鸡羽不能扇垂天之翼。
然后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
乘殷之辂。服周之冕。
或屈伸于季孟之閒。或动静于鱼龙之际。
下学而上达。将圣而多能。
博而无名。信而好古。
察殷周之礼乐。损益可知。
观杞宋之文章。贤才不足。
数年学易。伏羲龙马之图。
三月闻韶。妫帝凤凰之典。
信存乎德。术数贯于神明。
意见乎时。制作侔于造化。
已所不欲。则一言可以终身。
人之莫违。则一言可以亡国。
恶郑卫之乱雅乐。恶利口之覆邦家。
荣辱定于枢机。褒贬存乎牍。
精诚密召。北辰开紫掖之星。
福应全来。中极敷元云之气。
乃若知幽明之故。见天地之心。
有感而遂通。不行而克至。
年当甲子。潜知启汉之萌。
音叶宫商。预察亡秦之兆。
星移大火。追责天司。
月入街。无劳雨备。
季桓子羵羊之井。推水石之祯祥。
陈惠公集隼之庭。验蛮夷之贡赋。
然后历三辰而玉步。照四极而金声。
坐于缁帷之林。浮于亶州之海。
门生七十。仰天路以无阶。
弟子三千。望宫墙而不入。
哲人之能事毕矣。先王之至德行矣。
配乎二象。不能迁必至之期。
参乎两曜。不能稽非常之动。
南游楚国。遂闻衰凤之歌。
西狩郊。独下伤麟之泣。
夫子周灵王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生。至鲁哀公十有六年夏四月己丑卒。
凡享年七十二。于今一千馀岁。
泰山颓而梁木坏。微言绝而大义乖。
传飨祀于百家。奉琴书于十代。
秦始皇见登床之谶。始乱衣裳。
鲁恭王看坏壁之书。犹闻丝竹。
汉图起于六千日。赐金之礼载优。
魏德行于五十年。刻石之风未泯。
述文武者。皆宪章于圣人。
修学校者。佥折衷于夫子。
自韦鞲玉历。毳幕瑶图。
皇天无皂白之徵。戎狄起豺狼之衅。
摧六律。绝笙竽。
师旷之耳。天下之人废其听矣。
散五彩。灭文章。
离朱之目。天下之人黜其明矣。
高祖神尧皇帝因三灵之宝历。藉万国之欢心。
风起北方。月行中道。
削平宇宙。戢干戈于羊马之年。
弹压华夷。照文物于龙蛇之代。
太宗文武圣皇帝升瑶坛于曲洛。受玉版于平河
经天纬地。荡海夷岳。
坐元宫而密转。紫微光帝宅之尊。
戴黄屋以深居。赤县列神州之贵。
今上天无私覆。道不虚行。
驭六气而平太阶。乘八风而制偫动。
星连月合。层台有观朔之劳。
海晏河移。直笔有书祥之倦。
泰山而禅梁甫。千载同归
敞衢室而筑明堂。百灵咸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若乃虞夏商周之礼。考正朔而三迁。
东西南北之人。混风声而一变。
环林拂日。映高柳而对扶桑。
圆海澄天。走鲲池而涵象浦
粤以乾封元年。有诏追赠夫子为太师
咸亨元年。又诏州县官司营葺学庙。
凭风云于异代。照日月于殊途。
逝者有知。殁而无朽。
如纶如綍。大君施号令之严。
匪朴匪雕。上宰极司存之敬。
江令杨公。宏农华阴人也。
华山公之孙。大将军之子。
朱宫带地。明河一苇之西。
黄阙中天。神岳千花之北。
山川壮丽于区宇。人物繁多于海内。
齐九龙而阔步。一门钟豹变之荣。
袭五公而长驱。四代赫蝉联之祉。
出忠入孝。诞秀兴贤。
盖城邑。池台钟鼓。
英灵辐辏。锵锵万玉之门。
嘉瑞骈罗。济济千金之子。
是故北方多士。太一壮其魁梧。
南国仙人。中书伟其端雅。
椅桐可仰。丹漆兼施。
照明月于胸怀。吐清风于襟袖。
臧武仲之智。卞庄子之勇。
可以为大臣矣。韩尚书之临八座。
发迹下邳卓太尉之践三阶。
来从密县。自操刀入仕。
鲁邑之弦声。解剑分司
丰城之宝气。汝阴
人号无双。河内王君。
时称未有。飞雪千里。
不能改之心。名都十城。
不能动齐之行。先是殊方暴客。
常严钜野之兵。绝磴奸豪。
每纵黄池之暴。数州常以为弊。
历政所不能移。行人为之聚众。
耕父由其释耒。公英谋独断。
锐气无前。奋一剑以戮元凶。
驰单车而蹑遗噍。道旁牛马。
并属罗衡。县内神明。
皆称傅炎。若乃山林猛兽。
动星象而垂文。江汉貙氓
鼓风飙而作气。城门六闭。
未防虞吏之灾。都市三言。
终有山君之暴。公雄心裂眦。
壮发冲冠。按东海之金刀。
飞北斗之石箭。冈峦不扰。
有符刘孟之城。坑阱无虞。
更似童君之邑。自非爱人犹子。
视物如伤。岂能躬斩凶渠。
亲除灾害。与夫赤绳不用。
道被于瑕邱。桴鼓希闻。
化移于京洛。可同年语哉。
然后示之以礼义。陈之以庠序。
凭三时之閒暇。兴役鸠工。
视四野之川原。依城负郭
青泥险磴。斜连白马之关。
赤岸长波。远注黄牛之峡。
悬四方而开益部。照参伐于天光。
赋三错而辟梁州。绝岷嶓于地德。
背山临水。掩全蜀之膏腴。
望日占星。采公宫之法度。
丹墙数仞。吐纳云霞。
椽柱三间。蔽亏风雨。
琉璃晓辟。东宫雀目之窗。
玳瑁朝悬。西汉蛇鳞之桷。
图光芒于北斗。圣质犹生。
赫符彩于连珠。宏姿可想。
至于月衡月准。山额山庭。
侃侃星文。堂堂日角。
莫不向之如在。疑游北上之山。
望之俨然。似瞩东流之水。
博士助教某等。西州闻望。
南国英灵。骇飞兔于文场。
跃雕龙于笔海。扬雄博识。
神游象系之端。李合幽通
思入玑衡之表。每至韶光令月
朱鸟乘。爽气高天。
元龟送历。琼笾玉豆
中堂奉先圣之仪。石磬金钟。
南面习诸侯之礼。华阳曾子
鼓箧来游。蜀国颜生。
抠衣请学。弦歌在侧。
还升武骑之台。礼乐居前。
重睹文翁之室。祁祁茂德
济济时英。圣人千载之风。
儒者一都之会。丞主簿尉某等。
青田戒露。望华盖而长鸣。
绿地生风。下仙闾而直辔。
大夫贞节。还居内史之丞。
文学明经。犹历南昌之尉。
乡望某等。王孙猎骑。
骋原隰之盘游。公子文锋。
叙江山之体势。符伟明都官谢职。
逢有道而相推。赵元淑郡吏从班。
司徒而不拜。佥以乡闾少事。
风月多怀。命童子于灵台。
就门人于相圃。冬礼春诗之化。
再造双川。淹中稷下之风。
一匡三蜀。若夫平南壮烈。
沈流水于裁碑。逐北勋庸。
燕山而刻颂。庾太尉新亭之墓。
尚有黄金。郑康成通德之门。
犹存白瓦。况乎功苞大象。
被苍生。岂使铭典阙如。
音尘不嗣。是则雕墙峻宇
列冠盖于宜城。塞陌填街。
考春秋于太学。小人狂。
不知所以裁之。夫子文章。
今可得而言也。词曰。
西昆玉阙。南海金堂
惟惚惟恍。一阴一阳。
三辰赫赫。九土茫茫。
太极天帝。神州地皇。
骊连上古。混沌中央。
降及轩顼。终于夏商。
四时玉斗。五纬珠囊。
圣德千载。淳风八荒。
天开赤箓。日照青光。
识协金匮。兵符玉璜。
化隆文武。泽盛成康
天子穆穆。诸侯皇皇。
春秋代谢。宗社危亡。
帝典无象。人伦不纲。
山河命德。天地兴祥。
礼乐三变。文明一匡。
原承少典。祚启成汤
吹律丹凤。衔符白狼。
三仁去国。再命循墙。
不有积善。其何以昌。
降灵邹邑。诞哲平乡
月角摛彩。星钤吐芒。
文行忠信。恭俭温良。
或默或语。能柔能刚。
学而不厌。师亦何常。
通礼明德。尊贤毁方。
古之君子。昔者明王。
道协公旦。神交帝唐。
摄官从事。服冕端章。
示之以德。临之以庄。
泽如春雨。威若秋霜。
男女斯别。尊卑克彰。
时逢板荡。运属栖遑。
入齐损味。居陈绝粮。
登山极目。临水徜徉。
无道斯隐。舍之则藏。
季孙大赉敬叔揄扬。
问官郯子。受乐师襄
神明协赞。雅颂铿锵。
紫麟遥集。丹鸟远翔。
生灵水火。家国舟航。
功符日用。德协天长。
倏嗟崩岳。奄叹摧梁。
昧昧神道。悠悠彼苍。
书开坏宅。谶识登床。
与代轻重。因时弛张。
毡裘黼黻。沙漠坛场。
玑衡惨惨。载籍膏肓。
汾河水白。晋野星黄。
轩电临斗。殷雷入房。
九围臣妾。八极城隍。
东序西序。上庠下庠。
粤惟铜墨。宝号金箱。
灵山地辅。德水天潢。
兰秀出。羔雁成行。
玉匣孤剑。瑶台骕骦。
惩奸挫右。济猛移蝗。
风传积石。道被沧浪
丝言涣汗。经葺相望。
夏井莲植。秋窗桂芳。
绣楹文玤。绮缀明珰。
四注飞阁。三休步廊。
礼行释菜。敬尽明芗。
图非有若。地异空桑。
伏羲书契。女娲笙簧。
匏土金石。圭琮璧璋。
高门程郑。硕学王杨。
威仪秩秩。宫徵玱玱。
山栖乌鸟。水宿鸳鸯。
蜀门戟。江津滥觞。
落星高堰。明月回塘。
丹碑不朽。清庙无疆。
郯城丁巳 清 · 钱载
 押药韵 出处:萚石斋诗集卷第一
车行郯子国,惝慌月西落。
非影何数吹,无声但相掠。
初连飞面沙,旋下遮山幕。
近殊鲜分明,远或加舛错。
如夜梦瞢腾,似海潮隐约。
彦辅天谩论,公超难托。
羽岑郁律思,沂涘微茫度。
倾盖失臂交,漙兮露犹若。
对文词雅丽策 武周 · 冯万石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
问。朕闻至道虽微。
不言而化。皇天阴骘。
相叶其彝。信寒暑而生成。
施云雨而沐润。垂范作训。
树君育人。时有浇淳。
教垂繁略。成汤既圣。
禹道云亡。桑扈谷风。
屡动诗人之刺。塞门反坫。
时贻宣父之嫌。我国家振彼颓纲。
开兹盛业。朕以不德。
袭号乘时。而皇极之道未敷。
谟明之轨尚阙。思宏厥理。
义安从。至如视听貌言。
恒若时若。会极归极。
作哲作乂。一以贯之。
何方而可。夫礼以饰情。
情疏则礼略。乐以通感。
感至则神和。理内为同。
修外为异。同异之用。
有昧其功。人俗未融。
伫明斯要。又四时武德
制自何君。五行文始。
本之谁代。昭德盛德。
莫辨所尊。昭容礼容。
未详所出。悉情以对。
用释余疑。对。
臣尝黾勉读书。夙夜匪懈。
观前代之事。稽王者之风。
欲树文明。必招俊乂
所以平章百姓。昭畅万人。
负黼扆而海宇清。垂衣裳而天下理。
今陛下朝盈多士。野无遗贤。
犹复发德音。下明制。
张云罗以掩俊。设天网以顿奇。
片善不遗。有能皆进。
故得飞飞丹凤。栖翼于帝梧。
皎皎白驹。连食于场藿。
纵夷齐巢许。咸屈于兹。
臣既庸妄。岂敢当此。
且声非入异。誉不出凡。
文律未明。才用无取。
谬参推择。滥赴搜扬。
安敢避直饰词。向华乖实。
但丹诚有厉。至敬无文。
敢竭鄙闻。用当明试。
然将涓滴以足海。用纤埃以增岳。
虽寡攸助。谁能默哉。
臣闻建国兴邦。必以黎元为本。
康时训代。必以政术为先。
轨谟虽异。理化皆一。
昔者太上之君。崇道以致化。
立德以养物。人必欲寿。
敦礼教而不伤。人必欲富。
薄赋敛而不困。人必欲逸。
则省力而不劳。人不欲危。
即扶持而使固。不强人之所恶。
不禁人之所欲。故能无为而理。
不言而化。及至中古。
行仁履义。克巳厉身。
拯溺于人。博施于物。
即能阴阳不错。风雨以时。
疾疫必除。夭孽莫起。
洎乎末代。政令不作。
刑法聿修。奢侈是崇。
礼乐非雅。时无美善之说。
俗有奸邪之衅。岂不由君失其道。
臣非其人。浇薄浸兴。
淳朴离散者也。今陛下出号施令
罔有不常。齐物正人。
各得其所。然犹综覈古今。
稽谋政教。视先王之得失。
崇今日之高明。以此天聪。
尚云不德。巍巍至化。
谦尊而光。非臣愚昧。
所能涯际。制策曰。
皇极之道未敷。谟明之轨尚阙。
思宏厥理。其义安从者。
臣以为皇极将立。莫先择俊。
得人则政和。非人则政失。
人贤化远。岂不谬哉。
至如因能任官。量贤受禄。
即百僚济济。万姓安安。
去无用之言。除无用之器。
即情实斯得。谬说不繁。
使人以时。谨身节用。
即仓廪储积。黎庶完丰。
进有德而退无良。即庶位允釐。
庶官不旷。尊有功之子。
弃无功之人。即营事者不惜其身。
制作者能竭其力。罚必当罪。
及奸回自除。赏必中贤。
则人臣自劝。夫如是。
则海内行大中之道。天下有幸甚之言。
何忧夫皇极之道未敷者也。若乃列张辅佐。
建立官司。询忠直之言。
开进谏之路。用能献可替否。
补过弼违。外藏主之非。
内正君之失。今陛下乃顺时而动。
非道不行。事无不嘉。
人欲何说。故献纳之职。
谏诤之词。但可略言。
莫知所议。大哉至德。
实冠古今。且朝无妄臣。
纵朱云重生。安得折槛。
人不妄从。虽辛毗不死。
曷闻牵裾。天子甚明。
是故偫臣无事。亦何忧文轨之阙哉。
制策曰。视听貌言。
恒若时若。会极归极。
作哲作乂。一以贯之。
何方而可者。臣闻王者法乾理物。
观象裁规。敬顺天时。
恭行月令。恒若时若。
罔有咎徵矣。尊九畴之仪。
修八政之规。事不失仪。
动不违制。出处语默。
皆归于仁。依乎中庸。
远弃偏党。垂至道于万国。
寄良政于百官。直道而行。
不可则止。会极归极。
作哲作乂。不日而致矣。
视听貌言。无从而失也。
制策曰。礼以饰情。
情疏则礼略。乐以通感。
感至则神和。理内为同。
修外为异。同异之用。
有昧其功。人俗未融。
伫明期要者。臣闻化难将美。
人各有心。不违制节。
必有放纵。故先王作典礼以防之。
兴雅乐以感之。用能移风易俗。
安上理人矣。今陛下行宗庙之礼。
故能配天地之神。直言之议。
故能立上下之敬。听宫商之变。
故能分善恶之俗。捐郑卫之音。
奏箫韶之乐。正疏略之弊。
敦揖让之仪。州郡大行。
朝廷式序。同异斯达。
内外罔差。既尽美之端。
何问不才之子。若罄愚而说。
则陛下无有昧之咨。若驻笔而述。
则陛下钟伫明之访。实迷诲游。
何足知之。臣闻大乐与天地同和。
大礼与天地同节。既列同异之因。
将分内外之殊。皇王是尊。
古今所重。俱为时用。
其功一焉。制策曰。
四时武德。制自何君。
五行文始。本之谁代者。
臣闻四时武德。制之以周王
五行文始。本之于汉帝。
制策曰。昭德武德
莫辨所尊。昭容礼容。
未详所出者。臣闻昭德武德
实有攸尊之道。昭容礼容。
出于刘氏之代。昔者鲁哀公问儒行。
宣尼有更仆之劳。孔父访鸟官。
郯子生倾盖之倦。然宜富学沧海。
犹黾勉于一隅。况乎道谢桂林
岂对扬于庶事。徒周游于文苑。
终展转于迷津。谨对。
贤良方正科对策(并问) 盛唐 · 孙逖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一
问。
朕闻理国莫尚乎任贤。
命官必资乎选众。
尧舜以声而以度。
考覈良难。
殷周取德兼取言。
徵求匪易。
朕所以载怀经术之彦。
夕遗其寝。
虚伫艺能之士。
朝忘其饥。
子大夫光我弓旌。
应斯扬择。
为政作法。
岂无前范。
安人济时。
亦有令躅。
宜叙立身之志。
各言从官之才。
至如七辅八元。
施何纲纪。
十臣四老。
正何得失。
并陈事迹。
兼详名氏。
夫朝会古礼。
登享旧章。
九仪式辨其赐。
六贽各明所执。
雍畤起自何年。
亳社立于何代。
天士地士。
此何所封。
诸布诸严。
彼何所主。
又穆邦家而济生死。
三圣之教何长。
利动植而益黎元。
五材之用何要。
工商两业。
在俗何先。
文武二柄。
适时何急。
凡此数科。
不获双美。
必去者方于去食。
可存者同夫存信。
朕将亲览。
尔等明言。
对。
伏惟陛下文明有赫。
元圣广运。
劝激极乎宇宙。
察微穷乎物象。
至如选众任能之术。
礼经享物之要。
三圣五材之短长。
文武工商之用舍。
斯并独断圣虑。
悬衡睿谋。
百辟端委而雍若。
庶绩不言而潜运矣。
犹以为立政图大。
试言务重。
弗躬弗亲。
庶人不信。
降清问于穹昊。
俨神威于咫尺。
斯亦尧咨舜吁。
同德比义。
臣愚敢不拜手稽首。
对扬天子之休命。
制策曰。
子大夫光我弓旌。
应斯扬择。
为政作法。
岂无前范。
安人济时。
亦有令躅。
宜叙立身之志。
各言从官之才者。
臣闻邦有道。
贫且贱焉耻也。
今神化阴骘。
要道光被。
设序塾以教于乡。
立胶庠以训于国。
制为禄秩。
以劝其从。
则含生禀灵者。
孰不刻意于仁义。
饬躬于闻达。
所谓尧舜之代。
比屋可封也。
臣以一介。
能行无取。
思勉进以追偫。
顾观光而知愧。
尝亦自强不息。
有闻而行。
驰颜闵之极挚。
伏周孔之轨躅。
学古庶乎叶道。
慎行期乎润身。
非有志于干禄。
苟求仁于寡过。
立身之志。
允或在兹。
从官之才。
则愚岂敢。
何则。
仲尼有言曰。
如有所誉。
其有所试。
必也临事。
难乎预谋。
孔明之自比管乐。
时人未许。
仲由因之以师旅。
夫子哂之。
祗奉睿问。
惧深陨越。
其敢腼冒。
轻议天工。
陛下若不弃菅蒯。
无遗蕴藻。
考片言而察所以。
效一官而视所由。
安敢廋哉。
取则不远。
知人则哲。
陛下允迪于圣君。
扬已自媒。
微臣敢辞于丑行。
制策曰。
七辅八元。
施何纲纪。
十臣四老。
正何得失。
并陈事迹。
兼详名氏者。
书曰。
惟后非贤不乂。
惟贤非后不食。
故君明臣忠。
予违汝弼。
时闻间出。
代有其人。
昔者黄帝之首出庶物也。
时则有若七辅。
股肱舟楫。
虞舜之宾于四门也。
时则有若八元。
忠肃恭懿
周文之心德同济。
始用十臣。
汉储之羽翼已成。
初闻四老。
陈其事迹。
斯亦庶乎。
详其名氏。
固可量也。
七辅则风牧共贯。
八元乃伯仲同归。
语十臣之伦。
太颠闳夭
稽四老之类。
则绮季园公。
郯子之叙古臣。
劳于倾盖。
鲁公之问儒行。
疲于更仆。
况实繁有众。
急景不留。
聊举凡以见意。
岂遽数而周物。
制策曰。
夫朝会古礼。
祭享旧章。
九仪式辨其赐。
六贽各明所执。
雍畤起自何年。
亳社立于何代。
天士地士。
此何所封。
诸布诸严。
彼何所主者。
传曰。
朝有定制。
会有表仪。
书曰。
享多仪。
仪不及物。
曰不享。
斯盖曲为之防。
事为之制。
经礼三百。
仪礼三千。
载在祀典。
藏之史籍。
九仪谓一命受职。
再命受服。
三命受位。
四命受器。
五命赐则。
六命赐官。
七命赐国。
八命作牧。
九命作伯。
六贽谓孤执皮币。
卿执羔。
大夫执雁。
士执雉。
庶人执鹜。
工商执鸡。
雍畤起于秦年。
亳社立于周代
天士地士者。
汉武之宠方士。
将军始受其封。
诸布诸严者。
班史之记小祠。
先儒不详所出。
制策曰。
穆邦家而济生死。
三圣之教何长。
利动植而益黎元。
五材之用何要。
工商两业。
在俗何先。
文武二柄。
适时何急者。
夫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
感物而动。
情之欲也。
天禀其性。
而不能节。
圣人能为之节。
而不能绝。
故务恬朴。
贵清净。
同术于汤之益谦。
合志于尧之克让。
此道教所长也。
若乃不杀伐。
證因果。
包太空以为言。
化偫有而归寂。
此释教所长也。
皆能惩窒嗜欲。
静镇纷糅。
王侯得之。
以贞天下。
至于辨贵贱。
立君臣。
示之以好恶。
因之以诛赏。
使礼乐刑政。
灿然可观。
则为善不同。
其味相反。
系风捕影。
荡而无适。
故知孔氏之立教。
乃为邦之所急也。
传曰。
天生五材。
废一不可。
断之于阴阳。
效之于气物。
示休咎以垂诫。
因兴衰以运行。
若可废。
则乾坤之道。
其或息矣。
然土爰稼穑。
居中履正。
应我皇之休运。
弼大化以阜成。
利动植而益黎元。
先金火而踰水木。
必不得已。
斯其一隅。
又国有六职
实载工商。
时之二柄。
莫先文武。
同唯阿之相去。
何是非之足徵。
共工之职。
周有考工之记。
车服器械。
斯焉取斯。
岂与夫乘时射利。
滞财居逐者。
若兹之琐琐焉。
文德者。
政之所专也。
武威者。
文之所助也。
然则士农之末。
作巧贤于鬻货。
升平之岁。
经国先于定功。
臣学昧稽古。
思迷政途。
谋适不用。
空愧绕朝之策。
道之将行。
犹委仲尼之命。
谨对。
东宫故事十四首 其十四 十二月九日1177年12月9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四五、《承明集》卷七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真宗皇帝开封府日,尝以手书询于太子宾客李至
答笺云:「伏奉手书,猥赐下问。
夙夜寻绎,喜与忧并。
何则?
某常人也,识不足以经远,学不足以待问,才不足以干事,智不足以周身。
而殿下目之为硕儒,曰可以发蒙,号之为端士,曰可以延誉,得不忧乎?
殿下忠孝之道贯于神明,温文之德彰于天下,而犹虚怀访问,思所以分君父之忧,以元元为念,且曰:『一夫或致于向隅,千里将疲于观政』。
此乃圣上有浸渍生灵之泽,感动天地之德,致使殿下兴言及此,实社稷之福而亿兆之幸,得不喜乎?
然则愚者千虑,亦有一得。
若夫自古太子养德东宫,不亲外事,唯问安侍膳而已,固亦宜哉。
而黔庶之疾苦,稼穑之艰难,素所未睹,自非生知之异,天诱其衷,莫得而知矣。
噫!
事有背经而合道,时有通变而从宜,是以五帝三王不相沿袭。
圣上知其然,由是以浩穰之务,犹命殿下总其纲要而躬决焉。
殿下复能钦若圣训,率由旧章,驭吏民必以诚,待参佐必以礼,谨命令必以简,察狱讼必以情,恤鳏寡必以仁,抑豪猾必以法,杜谗佞必以正,绝邪僻必以道。
有一于此,犹为善政,况兼是数者乎?
而犹曰:『奉车苟赐于司南,为政何惭于拱北』?
不亦过谦乎?
然则某虽不敏,窃尝读《易》,见群爻稍过,必有悔吝,唯《谦》象独亡,是知谦之时义大矣哉。
愿殿下守之而已,勉之而已。
如此则何正言不入?
何正道不行?
正言入而正道行,则生民不泰未之有也,政化不洽亦未之有也。
辄因问及,轻肆狂瞽。
僭易之罪,安敢逃焉?
谨奉笺以闻。
某以恐以惧,叩头叩头,谨笺」。
某闻舜大圣人也,好问而好察迩言。
孔子亦大圣人也,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宏,问官名于郯子
然则不恃其生知而孜孜乎访问,圣学之先务也。
仰惟真宗皇帝天纵将圣,济之多能。
其在东宫南衙之时,凡古今治理、天下万事,固已周知而自得之,然且形于手书,询问僚属。
始以发蒙延誉之语,继以向隅观政之虑,勤勤恳恳,如待朋友,其视虞、舜、孔子可谓异世而同符矣。
李至因是陈《易》象《谦》卦之旨,所以坚圣意也。
盖六十四卦虽《乾》、《坤》犹有悔有战,惟《谦》卦初六、六二、九三皆吉,六四、六五、上六皆利。
故天道、地道、人道,莫不以谦为贵。
厥后真宗守之而勿失,勉之而勿怠,景德、祥符之际,生民康泰,政化大洽,岂无自而然哉?
黄老先六经论 北宋 · 罗处约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八、《宋史》卷四四○《罗处约传》、《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一七、《宋代蜀文辑存》卷一
先儒以太史公论道德,先黄、老而后《六经》,此其所以病也。
某曰不然。
道者何?
无之称也,无不由也。
混成而仙,两仪至虚而应万物,不可致诘。
况名之曰「道」,道既名矣,降而为圣人者,为能知来藏往,与天地准,故黄、老、姬、孔通称焉。
其体曰道,其用曰神。
无适也,无莫也,一以贯之,胡先而尊,孰后而愧?
《六经》者,《易》以明人之权而本之于道;
《礼》以节民之情,趣于性也;
《乐》以和民之心,全天真也;
《书》以叙九畴之秘,焕二帝之美;
《春秋》以正君臣而敦名教;
《诗》以正风雅而存规戒。
是道与《六经》一也。
仲尼祖述尧、舜,而况于帝鸿氏乎?
华胥之治,太上之德,史传详矣。
老聃世谓方外之教,然而与《六经》皆足以治国治身,清净则得之矣。
汉文之时,未遑学校,窦后以之而治,曹参得之而相,几至措刑。
仲尼尝问礼焉,俗儒或否其说。
余曰:《春秋》昭十七年,郯子来朝,仲尼从而学焉,俾后之人敦好问之旨。
老子有道之士,周之史氏乎?
余谓《六经》之教,化而不已则臻于大同,大道之行则蜡宾息叹。
黄、老之与《六经》,孰为先而孰为后乎?
又何必缫藉玉帛然后为礼,笋虡镛鼓然后为乐乎?
余谓太史公之志,斯见之矣。
恶可以道之迹、儒之末相戾而疾其说?
病之者可以观徼,未可以观妙。
山东巡抚阿尔泰乾隆壬午 清 · 弘历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十八
承宣佐治,安抚遂专衙(阿尔泰由山东布政使擢本省巡抚
课吏旌清慎,勤民重麻。
入疆此所庆,行馆彼非嘉郯城行馆盖因地名郯子园之旧增葺数椽用备临憩阿尔泰以事非兴作不先奏请然非朕所取也)
化雨青齐被,希琏政岂赊。
郯城任侍御东庄八景 其三 古城夕照 明 · 林光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四部
古城城古旧谁居,郯子千秋此故墟。
闪闪夕阳衔远树,萧萧故垒带平芜。
寻芳酒倦和云睡,吊古诗成摘叶书。
多少眼前难状景,等閒挥入辋川图
送观往吴中序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见观送兰州兄诗。
敬不踰节。
情而中礼。
是篇也。
得诗人之一端矣。
先王省方。
太师陈诗。
以观人风。
固非远峤之松雪。
清江之云月。
变也久矣。
将如之何。
观其勉之。
在昔兰陵府君平棘□公柏人懿公兄弟三人。
有重名于天下。
钜鹿兰陵之穆也。
扬州孝公后之。
观之世父也。
高平平棘之嫡也。
吾后之。
宣成文昭公柏人之嗣也。
中丞苏州后之。
夫知卿大夫之族姓。
班位之高下。
见贵春秋。
而此道将亡。
自族之不知。
况他人乎。
观于经感士丐郯子之祖德。
于史慕子长孟坚之自叙。
羁旅无书。
吴中蒐。
以备家传之遗阙。
附之于篇。
吾病矣老矣。
是行也。
慰我祗命聿修之心。
永泰二年四月庚寅
叔父华序。